2025年5月18日,孔子博物馆以“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”为主题,举办第49届“国际博物馆日”系列文化体验活动。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俄罗斯、肯尼亚、越南、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11名国际学生,通过文物展览、手作工坊与传统礼仪互动,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鲜活生命力。
大哉孔子文化展:穿越千年的对话

作为活动亮点,“大哉孔子”特展首次系统性展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孔子主题文物120余件,包含漆器《孔子圣迹图》、明代《论语》珍本抄卷及青铜礼器等。策展团队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孔子讲学场景,配合多语种智能导览,让留学生们惊叹“文物活了!仿佛亲眼看到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”。
指尖上的儒家美学:手作技艺体验

在“孔府传统糕点工坊”中,留学生们跟随非遗匠人学习制作象征儒家“和”文化的“诗礼银杏酥”。来自越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生阮垂杨表示:“面团揉捏的力度讲究‘中庸’,糕点纹样暗含《论语》名句,这样的文化解码太神奇了!”

传统木板拓印区同样人头攒动。参与者使用清代梨木雕版与天然朱砂墨,亲手拓印孔子行教像、福字、门神、瑞兽等。“当我用鬃刷‘三轻三重’地敲打宣纸时,突然理解了汉字传承的重量。”来自俄罗斯的阿莲娜展示着墨香犹存的作品说道。
《乡射礼》再现:弓矢之间的哲学

上午11时,射礼场地响起编钟古乐声。11名国际学生身着礼服,依古制完成盥洗礼、“三耦射”、饮饗礼等程序,在礼官指导下体验周代乡射礼。“张弓需正心,放矢喻德行。古代射礼不仅是竞技,更是对君子品格的锤炼。”来自肯尼亚的孟莲、吉尔吉斯斯坦的珍珠对于首次参与这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值此国际博物馆日,孔子博物馆以开放姿态展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,为世界青年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认知之桥。
国际博物馆日为5月18日,由国际博物馆协会(ICOM)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。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,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、参与和关注,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,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。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: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(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)